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西日本篇):走訪29座1945~1975年的日本前衛名作,打開你的建築想像力



昭和モダン建築巡礼 西日本編







  • 作者: 磯達雄
  • 譯者:黃友玫
  • 繪者:宮澤洋
  • 出版社:日出出版
  • 出版日期:2013/12/24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訂購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7926/products/0010620953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題連載集結。

以熱情知性的精闢文章+感性詼諧的手繪建築漫畫+現場實景照片

帶你認識丹下健三、菊竹清訓、磯崎新等日本建築大師作品,

呈現這些走在時代尖端、具實驗性嘗試的現代建築為何這麼棒!

「我想用全新的眼光,找出有趣的角度來看這些現代建築。」──磯達雄。

昭和戰後三十年(1945~1975年)間,

日本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

為日本建築史上極為重要的承先啟後時代。

創造出許多走在時代尖端、具實驗性的現代建築,

從現代主義、代謝派到後現代,

這一代建築師成就了日本建築的黃金時代。

本書走訪29座出自不同名家的建築網頁遊戲介紹作品,

並收錄「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對談內容,

探討現代建築被視為文化財的可能性與意義。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雜誌《日經建築》專欄集結作品

《日經建築》(日経ア-キテクチュア)雜誌,創刊於1976年,提供日本及國際建築界的最新動態,為日本建築界人士必看的雜誌。本書為《日經建築》雜誌上連載中的報導,加上專為本書而寫的?順道巡禮?系列報導,以及建築達人對談「現代建築也是成熟有韻味的」等內容。本系列另有《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日本篇)》。

◎走訪29座日本後昭和時期(1945~1975年)的現代建築

日經建築記者宮澤洋在調查丹下健三早期作品的現況時,發現日本在戰後所蓋的建築不知不覺都消失了,即使曾被稱為?名作?,也不會引起任何話題,就無聲無息地被拆除了。

為了讓大家深入了解現代建築之美,宮澤洋和建築作家磯達雄一起由西往東探訪建於1945至1975年的現代建築,西日本篇介紹了沖繩、九州、中國、四國、關西等地區的21座建築,以及8座順遊建築。在書中,以磯達雄的精闢文章、宮澤洋的手繪建築漫畫,搭配精美實景照片,帶讀者深入了解這些現代建築的設計巧思及特色。

◎從現代主義、代謝派到後現代

在這段期間,以丹下健三為首的現代主義建築已逐漸趨向完熟;而藉由東京世界設計會議的舞臺而瀟灑登場的「代謝派」,則是由日本發動的前衛建築運動。代謝派的源起可追溯到戰前的日本都市規畫內容,在此時則由菊竹清訓和黑川紀章等人所主導,以生物為範本,將建築分成長期不變的主幹和短期內可交換的葉片,由此構想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外形看起來有科幻電影的場景,也蘊含當代最時興的綠色建築理念。

本書所介紹的建築,如都城市民會館、津山文化中心、坂出人工土地、箕面觀光飯店、希望之丘青年之城等,都有代謝派的影子,可以理解後昭和的復興時期對都市化生活的想像與應對態度,也有助於我們重新省思當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本書登場建築師

菊竹清訓、丹下健三、坂倉準三、吉阪隆正、今井兼次、高橋靗一、內田祥哉、磯崎新、佐藤武夫、川島甲士、林雅子、大高正人、野口勇、山本忠司、浦邊鎮太郎、村野藤吾、清家清、太田隆信、中島勝壽、大谷幸夫、山田守、中島龍彥、金城信吉、金城俊光、片岡獻(以上依登場順序排列)

?菊竹清訓(1928~2011)

代謝派主要成員。他所設計的「都城市民會館」從過去到現在,總是被比喻為各式各樣的東西,如蝸牛、箭豬、水車等等。若要比喻成怪獸,《超人七號》裡的「恐龍戰車」應該更好;它是鋼筋混凝土和鋼骨結構的嵌合體。「東光園」從外觀上看是一棟很不可思議的建築物,一樓到三樓是建築物,四樓的部分完全掏空,五樓往上還有建築。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解答就在本書中。

?丹下健三(1913~2005)

日本現代建築領導者。名作「日南市文化中心」呈現了岩山排列般的獨特外形,各種形狀開口的鮮明陰影在牆壁上映照成一幅抽象畫;而「倉敷市立美術館」有著現代藝術般的正面分配,光靠開口部分和接縫就能讓立面有這麼多變化,令人嘆為觀止。

?磯崎新(1931~)

他所設計的「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是運用半圓形剖面的拱形屋頂這個單純形狀,施以彎曲、切斷、並置等各種操作,才做出這棟建築物。雖然是凝聚結構技術精華才能成就的設計,卻讓人忘記那些技術,是個有深度的空間。

本書特色

1.第一手的珍貴建築資料整理,以文字+實景照片+手繪建築漫畫,深入淺出且全方位呈現經典建築之美。

2.文字切入重點,閱讀與欣賞建築的觀點引人入勝。

3.手繪建築能透過線條強調出建築結構,讓人更能了解設計上的精妙之處。

4.實景照片搭配文字說明,從另一種角度領略日本現代建築之美。

5.各篇附上建築所在位置地圖,讀者可按圖索驥前往日本實地探訪。

6.特別補充登場建築師介紹,有助廣泛了解日本建築界與日本現代建築發展。

名人推薦

國內建築學界一致讚賞?? 興奮推薦

【專文導讀】謝宗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建築學者? 強力推薦

「本書是日本戰後復興時期的建築觀察報告,在那個熱血的現代建築年代,許多前衛、甚至科幻的建築想像被提出,令人又驚訝又讚嘆!這本書以漫畫圖解方式介紹昭和時期的現代建築,一方面吸引人深入瞭解當時建築師的想像力;一方面也藉此呼籲大眾,珍惜保存這些日本青春年代的建築遺產。對於想認識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人,我十分推薦這兩本精彩又有趣的書!」--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日本戰後三十年間的建築發展,是極重要的承先與啟後時期。本書認真梳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以文章、照片及漫畫交織的寫法,提供多層次的閱讀可能。更重要的,本書提醒我們,也當重視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的記錄及保存,是值得向之學習的書籍。」--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

「日本經過明治時期的全面西化,到大正時期的謹慎實驗,終於在昭和時期大放光芒,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建築道路,它不僅與世界接軌、對話、互別苗頭,也回頭影響殖民地台灣。這時期日本建築文化累積的成果,成了出現安藤忠雄、伊東豊雄、妹島和世等的養分。」--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日本昭和年代從1926到1989年,總共橫越了六十四年,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韓戰、越戰、石油危機,以及戰後嬰兒潮,並於1980年代進入泡沫經濟。在這當中,日本建築師們藉著196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提出「不斷新陳代謝、再生重組的建築」,演變成日本於戰後最重要、也足以將日本建築思維推上世界舞臺的「代謝派」建築運動。

在介紹昭和時期建築的兩本書裡,完成於1960年代之後的作品占大多數,雖然也可以閱讀到一些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建築設計,但我將其視為一種對「代謝派」興起的前奏曲而歡迎之,而代謝派建築更是帶著日本的建築師們思考都市與建築、實踐與理論等結合的可能性,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今日伊東豊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等建築師其精湛設計的推演。

一本好的建築書不見得要充滿文字或圖片,尤其在網路上已經可以找到無限多個建築作品和精彩相片的今天,兩位作者磯達雄與宮澤洋以文字和手繪圖共同完成的建築探索更讓人動容,尤其是宮澤洋的手繪漫畫經常刊載於日經BP網站上,礙於對日文的障礙,我只能試著從圖像去理解宮澤洋的想法。手繪圖勝過相片之處在於其圖像敘事的精準度,繪者為我們移除許多雜訊,專注於應該要被看見的事情上;如今可以見到中文版面市,實在令人興奮莫名。」--楊恩達(逢甲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昭和時期也就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現代時期,台灣一方面直接學習歐美的科比意、萊特、路易斯康、羅西等大師外,也對近在日本的丹下健三、菊竹清訓、黑川紀章、磯崎新等十分熟悉。本書讓我們直接閱讀日本現代時期的重要作品,為我們連結歐美與日本,也為我們連結我們更熟悉的兩位大師──推崇丹下的安藤忠雄與推崇菊竹的伊東豊雄。」--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

「建築是逛街的對象,對建築感興趣的人,應該也會關心戰後的建築。我想需要一個像侍酒師般的人,擁有豐富的評論和知識,告訴大家『這棟建築的這裡很棒』。只喝一口就能發出許多讚美,過去的建築評論都沒有這樣的感覺。」--橋爪紳也(大阪市立大學教授)

「如果『代謝派未來都市展』讓我們理解了日本建築如何在1945年戰後,形成一個集體合作、面對公共責任的建築/城市運動;本書則以更清晰、詼諧而圖解的方式,鋪陳了這個從戰敗到經濟高峰前充滿樂觀的勇氣和意識,如何讓日本建築形成了一個值得注視的黃金時代。」--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arrow
arrow

    edpe4w7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